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

饅頭與麵包


出處 :王秋陽老師的日語教室-秋日和風讀書室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hiuyangteacher/?hc_ref=ARQ33mPHxQlIoUyNHRL9BJMe5SGp7QubIRrx_3kdeCDykNOcWGBRkhGMuYSMK8MjEF4&fref=nf


<饅頭與麵包>
1.饅頭
饅頭是中國北方的主食,原先不管有沒有包餡,一律都叫做饅頭。後來才發展成沒包餡的叫做饅頭,有包餡的叫做包子。
台灣原本沒有饅頭,饅頭應該跟牛肉麵一樣,都是外省人帶過來的食物。小時候,印象中好像有聽過外省老杯杯踩著腳踏車沿途叫賣饅頭的聲音,但印象十分模糊。台語中的饅頭應該就是模倣這種叫賣的外省腔,結果被發音成饅「桃thô」。
日本也有饅頭,但此頭非彼頭,日本的「饅頭(まんじゅう)」通常是小小一顆包紅豆餡的日式糕點。另外,肉包的說法也來自饅頭,叫做「肉饅頭(にくまんじゅう)」,但通常「饅頭」的部分不寫漢字,只寫做「肉まん」。如果去到中華街,還可以看到
有賣「刈包」,「刈包」的日文叫做「角煮饅頭(かくにまんじゅう)」,還是用「饅頭」來表現而看不到「包」。日本沒有不包餡的饅頭,所以日本人一般也不知道饅頭是什麼。辭典上雖然記載著「饅頭(マントー)」這個詞,但一般還是不普遍的。
2.麵包
台語麵包的說法源自於日語,因此這個日語單字根本不用記,人人會說。問題是,會說未必會寫。
基於它是台語中的外來語,所以無法用漢字表示。過去有人借用「胖」來表示,後來吳寶春麵包店又用造字「麥+方」來表示。
至於「胖」的來源日語,追根究底也是個外來語。我們只要查一下辭典,就可知道「パン」是來自於葡萄牙文「pão」。至於其他像是義大利文「pane」、法文「pain」、西班牙文「pan」等等,好像也都發音相近。據說,它們都是源自於「panis」這個拉丁文單字。
「パン」的種類繁多,通常我們所稱呼的吐司(香港叫做「方包 fong1 baau1」),在日本被叫做「食パン」,這個稱呼也有保留在台語當中。而如果我們要嚴格地區分,那麼把「食パン」切成一片一片並且烤過之後的才是「トースト」。這一點香港的稱呼比較接近日文,無論是一條還是一片,沒烤過的叫方包,切成片狀而且要烤過的才叫做「多士do1 si2」。而台灣不論是一條還是一片,不論有沒有烤過,一律都叫做吐司。
另外,比較常聽到的還有「メロンパン」,中文的說法是來自於香港的說法「菠蘿麵包」,直接翻譯就是鳳梨麵包。換句話說,麵包上的條紋,日本人看上去像哈密瓜,而香港人則比做了鳳梨。
除此之外還有紅豆麵包「あんパン」、奶油麵包「クリームパン」以及日本獨創的可樂餅麵包「コロッケパン」、咖哩麵包「カレーパン」、炒麵麵包「焼きそばパン」等等。這些麵包也經常都會在卡通「麵包超人(アンパンマン)」中出現。
至於中式的饅頭、燒餅、油條等麵類食品,在翻成日文時因為無法翻譯對應,所以有時也會翻成「蒸しパン」「焼きパン」跟「揚げパン」等等。
總之,麵包這種西方食物,從葡萄牙的「pão」,傳到了日本變成「パン」,再從日文變成了「胖」保留在台語中。到現在,就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的食品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