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

「結婚しました」跟「結婚しています」有什麼不同?


出處 :王秋陽老師的日語教室-秋日和風讀書室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hiuyangteacher/?hc_ref=ARQ33mPHxQlIoUyNHRL9BJMe5SGp7QubIRrx_3kdeCDykNOcWGBRkhGMuYSMK8MjEF4&fref=nf


Q:「結婚しました」跟「結婚しています」有什麼不同?
A:網路上有朋友問說「結婚しました」跟「結婚しています」有什麼不同?
其實兩句話都有「結婚了」的意思,但「結婚しました」比較偏向是跟人報告「已經結婚」的這個動作,而「結婚しています」則是偏向說明目前所處於的「婚姻狀態」。因此,當我們要問別人「結婚了沒」時,這是在問別人的婚姻狀態,必須要用「結婚していますか」(你結婚了嗎)來表現。如果我們是問「結婚しましたか」(他們已經結婚了嗎),則感覺好像是在問我們認識的那兩個人「是否已經結婚了」的意思。以下就來看看這兩句話的不同之處。
(1)「結婚しました」
「結婚しました」是動作完了的意思,表示已經完成了結婚這個動作。通常是用來向別人報告喜訊。
私たち、結婚しました。我們結婚了。
私、結婚しました。我結婚了。
兄が先月結婚しました。我哥哥上個月結婚了。
婚活で結婚しました。我透過相親活動結婚了。
(2)「結婚しています」
「結婚しています」是現狀的意思,表示目前是處於婚姻的狀態當中。
小林さんは結婚していますか。小林先生您結婚了嗎?(現在是結婚的狀態當中嗎)
私はもう結婚しています。我已經結婚了。(現在是結婚的狀態當中)
所以,就結論來說,「結婚しました」跟「結婚しています」都是表示已經結婚的意思。
只不過,「結婚しました」表示的是動作的完成,而「結婚しています」則是表示目前的一個婚姻狀態。
わたしは(去年)結婚しました。我(去年)結婚了。<向別人報告喜訊>
わたしは結婚しています。我已經結婚了。(我目前是在婚姻的狀態當中)<表示無法跟別人交往等等>
另外,「Vています」還有表示「經驗」「紀錄」的用法。所以當我們發現一個事實,或是警察辦案正在報告相關人士的相關紀錄時,就會用「結婚しています」來表現。
彼女は去年の三月に結婚しました。她去年三月結婚了。(單純只是說明動作的完成)
彼女は去年の三月に結婚しています。她是在去年的三月結婚的。(說明動作者的紀錄、經歷或發現到的一個事實)

問:
老師請問 講結婚しました是否有有結過婚但是目前已經離婚的狀態?
答:
結婚しました」是「結婚了」的意思,如果要表達有結過婚可以使用「結婚したことがあります」,這樣就知道有結過婚但現在是離婚狀態。

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

饅頭與麵包


出處 :王秋陽老師的日語教室-秋日和風讀書室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hiuyangteacher/?hc_ref=ARQ33mPHxQlIoUyNHRL9BJMe5SGp7QubIRrx_3kdeCDykNOcWGBRkhGMuYSMK8MjEF4&fref=nf


<饅頭與麵包>
1.饅頭
饅頭是中國北方的主食,原先不管有沒有包餡,一律都叫做饅頭。後來才發展成沒包餡的叫做饅頭,有包餡的叫做包子。
台灣原本沒有饅頭,饅頭應該跟牛肉麵一樣,都是外省人帶過來的食物。小時候,印象中好像有聽過外省老杯杯踩著腳踏車沿途叫賣饅頭的聲音,但印象十分模糊。台語中的饅頭應該就是模倣這種叫賣的外省腔,結果被發音成饅「桃thô」。
日本也有饅頭,但此頭非彼頭,日本的「饅頭(まんじゅう)」通常是小小一顆包紅豆餡的日式糕點。另外,肉包的說法也來自饅頭,叫做「肉饅頭(にくまんじゅう)」,但通常「饅頭」的部分不寫漢字,只寫做「肉まん」。如果去到中華街,還可以看到
有賣「刈包」,「刈包」的日文叫做「角煮饅頭(かくにまんじゅう)」,還是用「饅頭」來表現而看不到「包」。日本沒有不包餡的饅頭,所以日本人一般也不知道饅頭是什麼。辭典上雖然記載著「饅頭(マントー)」這個詞,但一般還是不普遍的。
2.麵包
台語麵包的說法源自於日語,因此這個日語單字根本不用記,人人會說。問題是,會說未必會寫。
基於它是台語中的外來語,所以無法用漢字表示。過去有人借用「胖」來表示,後來吳寶春麵包店又用造字「麥+方」來表示。
至於「胖」的來源日語,追根究底也是個外來語。我們只要查一下辭典,就可知道「パン」是來自於葡萄牙文「pão」。至於其他像是義大利文「pane」、法文「pain」、西班牙文「pan」等等,好像也都發音相近。據說,它們都是源自於「panis」這個拉丁文單字。
「パン」的種類繁多,通常我們所稱呼的吐司(香港叫做「方包 fong1 baau1」),在日本被叫做「食パン」,這個稱呼也有保留在台語當中。而如果我們要嚴格地區分,那麼把「食パン」切成一片一片並且烤過之後的才是「トースト」。這一點香港的稱呼比較接近日文,無論是一條還是一片,沒烤過的叫方包,切成片狀而且要烤過的才叫做「多士do1 si2」。而台灣不論是一條還是一片,不論有沒有烤過,一律都叫做吐司。
另外,比較常聽到的還有「メロンパン」,中文的說法是來自於香港的說法「菠蘿麵包」,直接翻譯就是鳳梨麵包。換句話說,麵包上的條紋,日本人看上去像哈密瓜,而香港人則比做了鳳梨。
除此之外還有紅豆麵包「あんパン」、奶油麵包「クリームパン」以及日本獨創的可樂餅麵包「コロッケパン」、咖哩麵包「カレーパン」、炒麵麵包「焼きそばパン」等等。這些麵包也經常都會在卡通「麵包超人(アンパンマン)」中出現。
至於中式的饅頭、燒餅、油條等麵類食品,在翻成日文時因為無法翻譯對應,所以有時也會翻成「蒸しパン」「焼きパン」跟「揚げパン」等等。
總之,麵包這種西方食物,從葡萄牙的「pão」,傳到了日本變成「パン」,再從日文變成了「胖」保留在台語中。到現在,就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的食品了。

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

<改考卷有感1>


出處 :王秋陽老師的日語教室-秋日和風讀書室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hiuyangteacher/?hc_ref=ARQ33mPHxQlIoUyNHRL9BJMe5SGp7QubIRrx_3kdeCDykNOcWGBRkhGMuYSMK8MjEF4&fref=nf


「野犬」的發音是「やけん」,不是「のらいぬ」。「のらいぬ」的漢字必須寫成「野良犬」。
同樣都是野狗,「野犬(やけん)」比較偏向是野生的狗,幾乎是不與人類社會接觸的。而「野良犬(のらいぬ)」則是屬於沒有人飼養的流浪狗。但有時兩者的界線也不是非常明顯。
至於「のいぬ(野犬)」,則是比較古典的說法,現代日文當中基本上是不使用的。
<改考卷有感2>
日本人對警察的說法有很多種,最親切的稱呼就是「お巡(まわ)りさん」。這是從「巡査(じゅんさ)」這個職稱來的,顧名思義就是在管區當中巡邏的員警了,在台灣通常都會以「管區的」來當作警察的暱稱。
另外,「警察(けいさつ)」則是警察的正式稱呼,再正式一點會用「警察官(けいさつかん)」。而考卷上同學們寫的「お警察さん」跟「警察員」,都是錯誤的用法。甚至,當我看到有同學寫成「おまつりさん」時,都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了。
警察如果按官階分,從低到高可分為「巡査(じゅんさ)」、「巡査部長(じゅうさぶちょう)」、「警部補(けいぶほ)」、「警部(けいぶ)」、「警視(けいし)」、「警視正(けいしせい)」、「警視長(けいしちょう)」、「警視監(けいしかん)」、「警視総監(けいしそうかん)」等九個職位。
另外,日本的警匪片中常出現的警察稱為「刑事(けいじ)」,也就我們說的刑警,一般俗語會稱之為「デカ」。「刑事(けいじ)」並非一般的警察職稱,「刑事(けいじ)」的工作通常是由「巡査(じゅんさ)」跟「巡査部長(じゅうさぶちょう)」來擔當。
另外,日文的俗語當中還有「サツ(察)」跟「ポリ」的說法,這感覺就好像中文所說的「條子」。尤其是把「ポリ」說成「ポリ公(こう)」的時候,鄙視的意味特別強烈,切記千萬不可隨便亂用。
<改考卷有感3>
「A会社」的標音,幾乎沒有同學寫對。
「A」的標音要寫成「エー」。日本常見的幾個英文縮語,如果唸得正確,一般就可以寫得正確。像是「NHK(エヌエイチケー)」「JR(ジェーアール)」「CD(シーディー)」「IT(アイティー)」「LDK(エルディーケー)」「VIP(ブイアイピー)」等等。
很少有同學把「A」的發音寫出來,不曉得是粗心還是因為課本上沒有標。大部分的同學只把「会社」的發音寫出來,但寫對的也不多。
「会社」單獨發音的時候會發成「かいしゃ」,這個基本上大家都會。但是,當「会社」前面有接其他詞語時,發音就會從「かいしゃ」變成了「がいしゃ」。例如「株式会社(かぶしきがいしゃ)」「貿易会社(ぼうえきがいしゃ)」「証券会社(しょうけんがいしゃ)」「保険会社(ほけんがいしゃ)」「派遣会社(はけんがいしゃ)」「船会社(ふながいしゃ)」「親会社(おやがいしゃ)」「子会社(こがいしゃ)」等等。
所以如果把「A会社」寫成「エーかいしゃ」的話,唸起來一定會感覺得怪怪的。
A会社→エーがいしゃ
<改考卷有感4>
使役跟被動的句型,算是初級日語的一個難點。更何況加在一起變成了「使役被動句」,那更是讓人如墜五里霧中,摸不著頭緒。
就拿「學生上禮拜被老師強迫唸了三本書」這句來說好了,到底是誰強迫誰唸就很容易弄錯。我看到有兩三位同學都寫成了「老師被學生強迫唸了三本書」。當然,現在老師是不好當,不多讀個兩三本書是很難混下去的。
如果說,學生自動自發或是老師用功地唸了三本書,那麼就皆大歡喜。
学生が本を三冊読みました。
先生が本を三冊読みました。
但通常學生不太會自動自發,於是老師就會叫學生去讀書。
先生が学生に本を三冊読ませました。
但如果說學生叫老師唸了三本書,那這話就有點說不過去了。
学生が先生に本を三冊読ませました。
再者,如果說老師不喜歡學生唸書,學生唸了書會給老師帶來困擾,那更是屬於天下奇聞。
先生が学生に本を三冊読まれました。
更遑論說老師被學生逼著去唸了書,那這到底會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呢?
先生が学生に本を三冊読まされました。
這句話該怎麼說或者怎麼寫,是有它一定的規矩的。沒有規矩,要如何成方圓呢?
學生上禮拜被老師強迫唸了三本書。→学生が先週、先生に本を三冊読まされました。
<改考卷有感5>
「削蘋果」好像寫對的同學也不多。
大部分的同學都是寫「りんごを切(き)る」,但這不是削而是「切」,不管有沒有削過皮,總之是把蘋果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。
還發現有同學寫成「りんごを削(けず)る」,但發音並沒有標出來,想當然爾,這肯定是用矇的。「削(けず)る」雖然也有削的意思在,但這個動作比較需要用力,而且厚度也削得比較厚。像是削鉛筆就可以用「鉛筆を削る」來表達。但削蘋果畢竟不會像削鉛筆那麼用力,所以很少有人會用「りんごを削(けず)る」來表達。
削蘋果削的是蘋果的皮,削皮的動作要用「むく」,寫成漢字是「剥く」,但通常不太寫漢字。蔬果類的食品無論是用削的還是剝的,一律都是用「むく」。「ジャガイモをむく」是削馬鈴薯,而「みかんをむく」則是剝橘子。
另外,還有一個比較難的動詞叫做「削(そ)ぐ」,這通常是把物體的前端削尖的意思,像是「竹を削ぐ」「木の棒切れを削ぐ」。再來,「削(そ)ぐ」還有一個比較殘忍的用法,就是把身體的器官快速割下的意思,這通常會發生在戰爭行為或是刑罰當中,例如「鼻を削ぐ」「耳を削ぐ」。但不管怎樣,「削(そ)ぐ」都算是難度高而用法侷限的動詞,初學者可以先不用記。

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

両替


出處 :王秋陽老師的日語教室-秋日和風讀書室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hiuyangteacher/?hc_ref=ARQ33mPHxQlIoUyNHRL9BJMe5SGp7QubIRrx_3kdeCDykNOcWGBRkhGMuYSMK8MjEF4&fref=nf


両替>
在大賣場看到兌幣處的日文寫成「コイン場所を交換します」,真的有點讓人不知所云。接著再看到英文的部分寫著「exchanges the coin place」,就有點知道是麼回事了。這應該是先把中文的「兌幣處」用翻譯軟體翻成了「exchanges the coin place」,然後再把英文翻成了「コイン場所を交換します」。
「兌」的確是有交換的意思,不過在現代中文當中主要還是用於「憑票據支付或領取現金」的意思,換句話說就是「(手形や小切手などを)現金に換える」(把票據或支票轉換成現金)的意思。
而「幣」指的是貨幣,這裡專門指的是「硬貨(コイン)」(硬幣)。「處」則指的是處理某事的專門的場所,也就是「処(ところ)」的意思,這毫無疑義。
兌幣處如果直接翻成「硬貨に換える処」,也不是無法理解其意,至少這比「コイン場所を交換します」好得多,但這樣寫還是不通用,而且稍嫌囉嗦。
舉凡跟兌換有關的動作,不管是換鈔還是換幣,日文一律都用「両替(りょうがえ)」這個詞,因此這裡的兌幣處應該要用「両替処(りょうがえどころ)」來表現,更精確一點地說,這是一台機器,因此最適當的說法應該是「両替機(りょうがえき)」(兌幣機)才對。
以下整理一些跟「兌幣」有關的詞語。
外貨(がいか)→外幣。
通貨(つうか)→通用貨幣(基本上就是指貨幣)。
貨幣(かへい)→貨幣。
両替(りょうがえ)→兌換、兌幣、兌鈔、換鈔。
両替処(りょうがえどころ)→換鈔處。
両替機(りょうがえき)→兌幣機。
為替(かわせ)→匯兌、匯票。
為替レート(レート)→匯率。
手形(てがた)→票據。
小切手(こぎって)→支票。
現金(げんきん)→現金。
紙幣(しへい)→紙幣。
硬貨(こうか)、コイン→硬幣。
金貨(きんか)→金幣。
銀貨(ぎんか)→銀幣。
銅貨(どうか)→銅幣、銅板。
一万円札(いちまんえんさつ)→一萬圓鈔票。
五千円札(ごせんえんさつ)→五千圓鈔票。
千円札(せんえんさつ)→一千圓鈔票。
五百円玉(ごひゃくえんだま)→五百圓硬幣。
百円玉(ひゃくえんだま)→一百圓硬幣。
五十円玉(ごじゅうえんだま)→五十圓硬幣。
十円玉(じゅうえんだま)→十圓硬幣。
五円玉(ごえんだま)→五圓硬幣。
一円玉(いちえんだま)→一圓硬幣。